三英戰呂布劇本 隴南非遺 | 大身子舞
大身子舞,又稱“大神舞戲”,當地人又稱“耍大身子”。是武都魚龍、隆興、佛崖、甘泉一帶流傳獨特的儺舞演出形式。演員頭戴面具扮演武將以對白和斗武的形式表演三國故事,演繹人們對三國英雄的頂禮膜拜,寄托心中虔誠的信仰,反映人們祈禱平安健康,追求上進與社會和諧。大身子舞于2017年10月公布為甘肅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大身子舞演出時間大致在農歷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六,上午九點過后開始,下午五點結束。舞隊的成員有:旗頭(旗頭一手持紅色大旗和牌位,一手提秦瓊和敬德的面具),每戶派一人持彩旗跟隨旗頭,依次走出竹馬子、小鬼、周倉、關羽、劉備、呂布、張飛、曹操、蔡陽以及老爺、老婆,這些就是“大身子”,“大身子”后跟隨把式舞隊。大身子舞演出分臺下和臺上,臺下有過關、走印、圓莊、叫場等程式;臺上演繹三英戰呂布、斬貂蟬、斬蔡陽等劇目。大身子舞演出以斗武和對白為主,沒有唱腔,演繹的三國故事,屬于民間傳說的版本,主要依靠演員的演繹來呈現,到目前為止,依然是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,沒有完整的劇本與文字記載,可以稱其為戲劇的雛形或萌芽,祭祀、演出程式和表現方式都有其獨特地域特色,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。
上世紀九十年代,武都境內大身子舞演出眾多,在魚龍附近最為盛行,譬如秋水坪、陽山村、楊壩村、上尹村等都有傳統的演出。近年來,唯有魚龍觀音村保留原始的演出程式,就目前現狀而言,魚龍觀音村的大身子舞傳統演出新老斷代,面臨失傳。針對大身子舞的存續狀況,政府積極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開展考察研究,組織傳承人開展培訓,并加大投入開展傳習活動,我們有理由相信,大身子舞必將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。
聲明: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采集網絡資源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本站刪除。